9月24日,南京地铁,一名男子上车让座给一名老人后,却猛踹未让座的年轻小伙,声称小伙的脚尖对着他了。目击者称,让座是情分,不让座是本分。(9月25日@人民日报)
公共场所礼让弱势群体是社会美德,要使之成为社会共识和共同自觉,既要靠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,也需要社会大力倡导,助人为乐者的示范、表率、引导作用同样显得相当关键。让座男主动给老人让座,想必现场乘客内心都会有所触动。可事后脚踹小伙子的暴力行为,却让他的美德善举黯然失色,不仅显得不道德而且已然涉嫌触及法律底线,让“高尚”的形象轰然坍塌。
网上曝光的相关情节显示,让座男之所以做出踹人之举,小伙脚尖对着自己不过是找茬的藉口而已,或是认为该让座的是小伙子而非自己,或是觉得自己让座吃亏了,或是出于对他人欠缺让座自觉感到生气…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,“道德暴力”的背后都隐约显现出让座的些许勉强或不完全情愿,由此才迁怒于未让座小伙并选择了暴力发泄。
一段时期以来,因让座与否诱发的冲突和争议时有发生,也不时引爆让座义务与道德绑架的讨论。不同于极个别老者直接强制他人让座的是,让座男子作为“第三方”的间接强制,俨然有了站在道德高地批评、责难他人的话语权。不久前媒体报道某地一白发老人地铁上给孕妇让座被婉拒,其后爆粗口怒怼旁边没让座女孩及劝阻者,虽未升级为肢体冲突却与上述个案如出一辙,因而,某种意义上说,类似的心态有一定的代表性,也颇有检视价值。
助人为乐、乐于助人,之所以成为社会崇尚的美德,既在于助人,更在于把助人看成是一件快乐、幸福的事儿,为此感到愉悦、光荣、有成就感。力所能及地帮助了别人,却纠结于伸出援手、做出礼让的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他人,视美德为包袱、负担,为此而患得患失、斤斤计较、耿耿于怀,显然有悖助人为乐初心,不仅会矮化自己的善举,而且令正能量打折,不仅可能让受助者尴尬,而且令道德受伤。
在别人无动于衷时,能够主动而为之,已然难能可贵;严于律己、宽以待人,以豁达的姿态做美德践行者,或能做出更完美的美德示范,也更易于起到潜移默化、春风化雨的影响、促动效果。让座者踹打不让座者之类个案,或许是社会道德文明进步过程中的阵痛表现,固然无须拿着放大镜去审视,引发的舆情围观倒也不失为友情提醒,善念、善心、善行,还须以善的方式去表达、倡导、呵护,动辄得咎,甚至以恶逼善,则不仅乏善可陈,有悖善意初衷,绝非美德的正确打开方式,而且走向了善的反面。(惠安县文明办 秦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