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同学们,请找一找课桌的中心在哪里?黑板的中心在哪里?教室的中心又在哪里?那么,你们知道,这个‘中’字最早是什么意思吗?”5月3日下午,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潘蕴玉为一年级学生,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。这也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名师黄荣华主创的“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课程”首次发布。(5月14日《光明日报》)
“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课程”是为小学生设计的传统文化课程其中,提炼了中、华、大、地、诗、书、礼、乐等48个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点,并融汇儿童教学的特点和规律,为的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“种”在学生心里。儿童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,如果能在这个时候,及时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中,那么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因,就会在他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,让传统的美德影响他们一辈子。
要让孩子们爱上传统中华的传统文化?爱学、乐学是两个必然的环节。就如卢湾一中心小学将“中”字带出了一个生动课堂,让学生以“中”字为主线,从寻找课桌、课堂的中心开始,让孩子们认识“中”字的由来,通过读一读、画一画、演一演等形式,演绎“中”字背后的文化基因不仅有效激活,也将“中”字串起的一连串中华文化故事“种”在了孩子们的心里。
将优秀传统文化“种”在学生心里,不是简单地上课。教师要通过课堂这个载体,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、理解、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,从而更好地实现古今联通,达到古今生命的对接,最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前行的一种生命原动力,这样中华传统文化的“优秀基因”,才能转化为契合孩子们学习心理的课程,引导孩子们真正明白自己的生命所自、文化所之,而实现古今生命的联通。
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,这也是语文的思想性所在。语文教学不应当只是教语言文字、刷题训练而丢掉了“魂”。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教育是时代的需要,也是中国孩子成长的需要。只有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历史,懂得每一个方块字背后的华夏文明,才能明白自己需要怎样的文化积淀、怎样的民族精神。这样,为孩子树民族精神之根,育爱国主义之魂才会真正水到渠成。
忠、孝、廉、耻、修、齐、治、平……这些文字,只有多让学生从字形字义出发,从源头去追溯汉字的古意,挖掘潜藏在字形背后的文化意韵,对孩子们来说,不仅有趣,而且很有意义,因为这背后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,是孩子文化自信的“种子”。多将它们种到学生的心里,传统文化才会“活”在孩子的心中,帮助他们成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,助推他们更好前行。(晋安区委文明办王关林,转自福建文明网)